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_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第1/3页)

    ??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前面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三重研究目的,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首先我们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一看。经济学家们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定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是这样。在亚当·斯密那个时代,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萌发,那时英国的科学思维开始兴起,经济学那时叫政治经济学,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的。到马克思时期就更加明确了。马克思明确地说,从威廉·配第以来就产生了政治经济学这样一个学科。既然是一个学科,当然就是科学。所以,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更是如此,而且走到极端,不仅认为它是科学,甚至认为它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跟数学一样精确,达到了精确化、数量化。正是秉承了经济学这样一种传统认识,到今天为止搞经济学的人都认为经济学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什么?科学不能研究个别事物,而是要研究普遍现象,并从中揭示出一般规律。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来理解,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这个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一点没有错,否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能成为科学。但是,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在这里是否也存在一个理论现象和理论实际之间的差异呢?就是说,经济学家们自认为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定义研究对象,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根本做不到。比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那个社会主义经济在哪里?哪里有抽象的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永远存在于某一个具体国家,存在于一个一个具体的经济体里面。经济学家往往不怎么区分国家和社会。事实上,经济理论虽然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的,但是事实上总是跟一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离开了一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哪有什么经济学理论?以《资本论》为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清楚,该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但是马克思紧接着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在英国,所以我以英国的材料为例证”。没有多少人认真解读过马克思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恩格斯后来在1886年《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经济史和英国经济状况的结果。那么,可不可以说先有了这个理论,然后用英国的材料来证明这个理论是对的?是不是这个逻辑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仔细琢磨,马克思的理论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这是个很大的哲学问题:一个人的思想和理论到底从哪里来的?一般来说,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研究、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另一个就是批判继承已有的理论成果,理论是有批判性的,思想是有继承性的。如果不读书,什么著作都不学,直接像文盲一样看现实,什么理论都不会有。反过来说,如果闭眼不看现实,天天闭门造车苦读书,缺乏对现实的感受,也不可能创建出理论。任何新的理论永远都是已有的理论和现实的碰撞,当已有的理论解释不了某些现实问题时,就需要发展理论,要提出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这是人类认识和科学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完全符合人类认识和科学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一生研究英国经济史、历史,一生都在读书,所以他有了理论创新。可是有一个问题也很神秘:读书的人多的是,同时代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马克思创立了这一套理论呢?为什么别人就没有弄出这套理论呢?这里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问题,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先不管它。

    ??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是,《资本论》是关于资本的理论,也就是关于资本一般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它的来源是什么呢?一方面来源于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所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继承。从理论产生的实际情况来讲,理论总是从具体开始,然后再到抽象,总是从对于个别事物的认识再上升到对一般规律的揭示。所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懂得理论的实际来源。仅仅从科学的层面去理解研究对象,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从科学的产生这个角度去理解,容易产生片面性。事实上,如果离开了一个个具体国家的事实,离开了一个个国家具体的实践,哪有什么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苏联的、东欧的,而是中国的、中国特色的,所以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